top of page

不要寻求空虚,心即是佛

  • Writer: วัดภาณุรังษี
    วัดภาณุรังษี
  • Jun 19, 2024
  • 5 min read

学习 Luang Pu Dulya 的经历是非常了不起的。我从未遇到过像他这样的其他老师。当我们去拜访他并说:“我想修行”,他不会立即教导。他会坐着冥想几乎一个小时,有时甚至更久。冥想结束后,他才开始教导。他每次只会对每个人讲几句话,但我们必须将它们付诸实践。有些教导我花了超过20年才完全理解。


如果你听过 Luang Pu Dulya 的教导,你肯定听过“心即是佛”的教义。我听过他多次讲述这个教义,每次都是一模一样的。


**心即是佛**实际上在黄檗的教义中有所提及。Luang Pu Dulya 看到黄檗已经解释了心的最终状态,描述了阿罗汉的心境。经过仔细考虑,Luang Pu Dulya 表示没有人能以这种方式解释它,因此他借用了黄檗的措辞,将其融入到“心即是佛”的概念中。最初,当我们听他讲话时,我们以为心作为知者就是佛。随着我们冥想时间的延长,我们的理解逐渐改变。


要理解“心即是佛”,一个人应该自己阅读。我们可能认为我们理解了,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,因为我们没有见过佛的境界。当我们练习并放下五蕴,我们看到了世界和身体的空性。心也是空的,与万物合一。在三藏中,有一个关于这种教义的痕迹,一个叫做摩诃罗乞陀罗的人问佛,这是一个高智商的婆罗门巴瓦里的弟子,婆罗门巴瓦里曾经是国王帕森那迪的总祭司,后来退休,在城市外建立了一所学校。他有16位杰出的弟子,当他们听说佛陀已经证悟,他们准备了16个问题去问佛。他们一个接一个地问,每个弟子都成为了阿罗汉,除了最后一个弟子,他是婆罗门巴瓦里的孙子。他想把佛陀的教义带给婆罗门巴瓦里,但没有成为阿罗汉。


摩诃罗乞陀罗问佛陀:“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世界,使死亡无法看见它?”仅仅听到这个问题,我们就已经感到困惑。婆罗门巴瓦里确实很卓越。他为他的弟子设定了问题,他们向佛陀提问并得到了答案,成为了阿罗汉。摩诃罗乞陀罗想把佛法带给婆罗门巴瓦里,但自己并没有成为阿罗汉。


佛陀回答摩诃罗乞陀罗说:“一个人看到世界是空的,死亡便无法看见它。” 死亡无法看到的地方是超越出生、老老、疾病和死亡的状态。因此,死亡无法看到的人就是阿罗汉。阿罗汉看到世界是空的——不是通过思想它是空的或者相信它是空的,而是看到它的本来面目。


如何看待世界是空的?通过修习毗婆舍那(Vipassana)禅定,以正念和专注观察身体和心理现象,智慧将会产生。我们将看到一切现象都是无常、苦、无我的,意识到我们所谓的世界是形和心,受到存在的三法印的影响。当我们看到这一点时,我们将会看到世界是空的。


从教义上来说,可以说世界是空的,没有实质的存在、自我或身份,这是真实的,但它并未触及心灵的深处。要看到世界是空的,我们的心必须具备道德、专注和智慧的品质。没有智慧,我们无法看到形、心或世界的空性;我们只看到存在和不存在。看到形和心是空的意味着看到它们受到存在的三法印的影响。当心不再执著时,它看到世界是空的。


有些人,特别是那些读过魏朗或黄蒲大师的教导的人,可能会对空性的概念陶醉。他们可能认为一切都是空的,却并没有真正理解。在这个语境下,空性不是思维,而是通过毗婆舍那禅定看到形和心的真相。看到世界是空的意味着看到它无需执著。当我们看到形和心受到存在的三法印的影响时,心就会放下,看到世界是空的。


因此,思考空性是毫无意义的。这就像阅读魏朗或黄蒲大师的禅宗教导一样——虽然有益,但如果你对空性的观念陶醉,那就未必真正理解。对世界空性的真正理解来自毗婆舍那的实修,通过看到形和心的真相,直到我们意识到世界之所以空,是因为我们不执著于它。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,心灵便得到了自由。


我们不应该试图创造空性。只需观察形和心的真相。当我们看到形象受到存在的三法印的影响时,心就不再执著于它。当我们理解了心的真相时,心也会放下。无论是享受还是痛苦,心灵都受到存在的三法印的影响。看到这一点,我们便会放下。通过智慧,我们能够放下形和心,看到世界和所有现象如一,没有分隔,因为世界和我们的身体是一体的。思想和感受都是世界的一部分。.


“心非心,亦非非心。”


在《心即佛》一书中,卢昂普·杜利亚提到:“心非心,亦非非心。”我们可能会认为这是言辞上的巧言,但其实非常深奥。当我们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,并不理解。然而,它是关于超越一切构造的心境。这是尊者佛达萨称之为“本初心”,魏朗称之为“本初心”,黄蒲大师称之为“一心”。卢昂普·特斯称之为“心灵”,顺德帕亚·延那桑卡拉称之为“意识元素”,卢昂塔·玛哈·布阿称之为“法元素”,卢昂普·佛陀称之为“一心”。


不同的老师对这种境界有不同的称呼,但都指向同一实相。这种境界之所以空,是因为超越了一切构造。包括形象和心灵在内的世界之所以空,是因为我们没有执著于它。


当你听到“空性”这个词时,不要仅仅去追求它。相反,要学习和观察形象和心灵的本来面目。总有一天,你会看到形象和心灵受到存在的三法印的影响,而心灵将得到自由。当你放下执念时,你会看到世界如空。心灵并不是在寻求空性。你越是追求它,就离它越远。


因此,观察形象和心灵,看到它们受到存在的三法印的影响。当生命的循环崩溃时,你会看到空性。心灵与世界是一体的——空无实体,无我,只是现象的产生和消逝。


世界的真实本性是无始无终,不断变化,如同梦境。当我们明白这一点时,我们不再寻求佛陀的涅槃。寻求涅槃只会产生执著和苦难,使我们离涅槃越来越远。


当我们理解这一点时,我们看到世界和心灵如空,不需要追求空性或涅槃。我们意识到世界只是无休止地流动的现象。真正的空性超越了一切构造,自由于一切条件之外,没有什么可以依附或定义。


**总结:**


理解“心即佛”意味着超越一切构造。世界之所以空,是因为我们不执著于它。超越世界的心灵也是空的,但是以一种不同的方式——超越一切条件,没有执著或定义。


正如卢昂普·杜利亚所说,“心非心,亦非非心。” 这个声明,虽然看似矛盾,却指向了终极的真理。当你理解这一点时,你会看到世界和心灵如一体,空无一切构造。

 
 
 
bottom of page